恒瑞们纷纷license in 谁将找到新药王?

如何找到新药王?

近日科创版连拒几家生物药企,在本就一二级市场出现倒挂苗头的创新药企业之间掀起巨浪,对于资本来说,一二级倒挂起码还能择机退出,毕竟有赚就有赔,面子还能稳住,这不能上市可就血本无归了,心态立马原地爆炸。

与此同时,马上就有分析称,这是监管机构对于license-in (许可引进)模式的一种明确表态,说明license-in不够“科创”,没有核心技术,这种商业模式已经无法走通。

一时间人人自危,大家都默默低头看看手里的批件,未来准备卖的是药价还是股价?

01 license-in到底是什么

license-in真的一无是处吗?首先谈谈一个成功的license-in需要的核心能力:

1.对药品技术层面的鉴别能力

2.谈判议价能力(对于国际市场的了解)

3.强大的临床转化能力

4.商业化能力(对于被授权市场的了解)

可以看到要想完成一个成功的license-in,上面的第1点需要技术背景深厚的资深人士参与;第2点已经超出普通药企的传统艺能;第3点转身就能做个临床CRO,名声估值立马反转,不能不算核心技术能力;第4点已经是MNC的能力范围了,属于护城河级别的能力。

这样的企业你说它没有核心技术吗?当然不是的,你说它不够创新吗?也不公允,你说它没有临床价值吗?说不定它做的是罕见病孤儿药。

问题在于,有些企业刚走到2-2.5,就着急要去敲钟,监管机构自然不能答应。

在第1点上可能选了红海赛道红海靶点,至于第2点是不是冤大头还不好说,第3、第4都没影儿呢,现在下地就不是割韭菜,而是挑战智商了。

所以并不是license-in 模式本身有问题,而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可以不盈利,但你得让我相信你可以,这也符合监管机构给企业的回复,你得拿出点东西证明你本身够创新。

02 license-out可能意味着什么

那么一直被认为是医药研发皇冠上的明珠license-out(对外许可)够创新了吗?够了,但也不完全够。

license-out能实现,自然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药品还没上市,就已经能挣钱了,颇有一种孩子争气了的骄傲,尤其是MNC的认可,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但有这么好的孩子,留着继承家业光耀门楣不是更好吗?这也是企业结合自身实力,能力边界综合考虑的结果。

笔者举一个直白一点的例子就是,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臣妾做不到啊...

这背后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每一次成功的license-out,都可能是一次企业错过成为MNC的机会。

所以比起license-out所证明的研发实力,某种程度上一个纯粹的license-in更能说明企业的综合实力。

这就是为什么商业化能力,是护城河级别的能力的原因。

其实究其元初,license in/out 本来是属于MNC的游戏,本质是MNC利用自身庞大的商业化渠道能力,去对冲研发风险的一种方式。既然是一种追求效率的方式,就难免其效率太高,引得人人垂涎。

03 人类的创新各不相通

我们天天念叨创新药、创新药企,多么希望中国出一个原创技术,发现一个全新靶点,这种心情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我们在期盼的,其实更应该发生在基础研究的实验室里。

药企要考虑的维度更多,更复杂,或者说,药企需要的创新,是把我们想要的创新产业化。

如何判断其成药价值,如何做临床前的开发验证,如何进行临床试验和规模化生产,都是企业发展壮大又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即便只是能做fast follow,每个环节也都需要大胆的创新。

有人一听follow就只看到low,却不知道人家比的其实是fast,压根儿就不是follow。

fast是什么概念?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已经不是护城河,这是护城太平洋了。能做到fast,甚至是fastest,这已经是巴菲特心中可口可乐级别的存在了。Fast就是一种极致的产业化能力。

04 新王登基

回到本文的主题,如何找到新药王。有新王登基自然就有旧王退位,恒瑞市值从6000亿腰斩让聚义厅的座次重新有了悬念,我们看到蠢蠢欲动的CXO,野心勃勃的Biotech,都在用各自的指标忖度王位的距离。

但其实只要一低头就能看见,王座的每一级台阶上早已标好了路书,深耕商业化能力(commercialize),敏锐的license in雷达,Fast过所有人。我愿称之为CLiF。

本文地址:http://ask.bx9y.com/yiyaozixun/2021-11-24/53504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