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面人生:4家实现市值增长的18A药企

“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2018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开启了25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

仅仅7天之后,在诺华、安进、GSK等跨国药企担任过高管的美籍华人吴劲梓踏着香港夜色带着他的歌礼药业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书,让“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实现了零的突破。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5家、9家、14家、20家……

转眼间,18A已过去了5个年头,凭借18A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也从0增加到47家之多,涵盖了包括生物创新药、医疗器械以及前沿医疗技术等多个细分赛道。

资本是上市的推手,也是上市的目的。这不到50家biotech在港股市场的吸金能力可谓勇冠全球:截至2021年12月31日,18A生物技术公司从港股募资总额为1037.27亿港元。

有了资本,就有了期待;有了期待,就要有故事。然而5年的时间,够不够biotech讲好一个故事?答案因企业而异,但管线扎堆、靶点同质化、核心产品临床数据不够充分……投资人在红海中选择冷静,市场在等待中选择离开。

一/二级市场遇冷,开盘即破发,融不到钱,这对刚刚起步、没有商业化收入却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的生物技术公司不啻为毁灭性的打击。近一个月来,34家18A生物技术公司公布了2021年业绩,其中,有8家biotech的现金不足以维持2.5年以上的研发投入,4家撑不过2年,另有17家市值缩水平均比例达65%。

生死难题摆在这些biotech面前,压力不言而喻。然而,就在医药资本市场寒冬来临、18A生物技术公司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仍有4家18A公司冲破行业惯性,实现了公司市值的增长(截至5.5日收盘),给这个难捱的冬天点燃了一把火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凭什么是这4家biotech,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产品管线有什么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如何?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成功的例子为医药企业提供借鉴和思考。

康希诺

康希诺应该是近十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初创疫苗企业,也是本轮新冠疫情中逆风翻盘的创新典型。

2009年成立,公司从一间小小的实验室起步、自主研发,到2013年完成流脑二价结合疫苗、流脑四价结合疫苗临床实验的申请,逐渐形成研发及生产规模;再到2021年2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公告,附条件批准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的新冠疫苗上市注册申请。

就此,克威莎成为首家获批的国产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

回顾研发历程,2020年3月,康希诺新冠疫苗在武汉开展Ⅰ期临床试验,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候选疫苗。2021年春节期间,该疫苗先后获得巴基斯坦和墨西哥的紧急使用授权。

乘着新冠疫情的东风,公司2021 年实现营收43 亿元,同比+17175%;归母净利润19.1 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8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2021年收入略低于预期,主要系新冠疫苗降价及海外市场竞争加剧。

首个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康希诺敏捷地抓住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机遇,继续深入新冠变异株相关的疫苗研发。2022 年2 月19 日,公司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获批用于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加上国内同源加强针市场,国内市场销售预计仍有较大市场空间。

除了新冠疫苗,公司也进行了其它疫苗管线的布局。目前在13 个适应症共布局17 条创新疫苗产品管线;短期看,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MCV4/MCV2 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吸入剂型充满想象力;中长期看,PCV13i/PBPV、组分百白破系列、结核病加强疫苗均聚焦临床痛点,市场潜力巨大,mRNA 技术平台也有望开发更多疫苗品种。

开拓药业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开拓药业是凭借新冠疫情先翻车后翻盘的代表。

去年年底,开拓药业遭遇“滑铁卢”,公司发布公告称,普克鲁胺III期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业内普遍认为,普克鲁胺III期临床试验失败。

受此消息影响,开拓药业开盘股价暴跌超80%,市值蒸发近百亿港元,一朝回到解放前。

开拓药业在一定程度上也默认了III期临床试验的失败,并计划修改临床试验方案,只招募具有高风险的新冠患者。

然而今年4月6日,开拓药业宣布普克鲁胺治疗轻中症非住院新冠患者III期临床试验成功:普克鲁胺可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可改善新冠相关症状。

受此消息影响,港股开拓药业开盘2分钟暴涨200%。

国内新冠口服药,目前最快也只进展到临床III期,开拓药业一度默默无闻却峰回路转,率先出线。未来普克鲁胺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新冠口服药,给了资本和市场很大期待,股价也一路走高。

除了新冠口服药,开拓药业近日公布,其ALK-1单抗联合NIVOLUMAB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II期临床试验完成美国首例患者给药。

信达生物

相较于前面两家新冠概念股,信达生物是国内biotech的典型代表,也最有望从biotech进阶为big pharma。

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信达生物已有七款产品获批,包括: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佩米替尼片、奥雷巴替尼和雷莫西尤单抗。

营收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信达生物共取得总产品收入超人民币1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持续保持双位数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已获批商业化产品组合的持续放量增长。

研发方面,信达生物现已建立起一条拥有涵盖癌症、代谢、自身免疫疾病等主要治疗领域的32个新药品种的创新产品管线,包括7个在中国获批产品,1个品种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5个品种处于临床III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19款候选产品正在进行前期临床开发。

自主研发产品已经实现商业化收入,可反哺研发管线投入,并通过License-in/out横纵向补充产品管线、快速商业化增加企业营收。研发管线丰富,临床前、临床后梯队分明有衔接,信达生物给了投资人底气和信心,未来会更好。

君实生物

君实生物PD-1出海“表面”受阻。日前,FDA寄发了一封关于PD-1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鼻咽癌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完整回复函(CRL)。

FDA要求进行一项质控流程变更,并提到受疫情影响,待完成的现场核查受阻。具体现场核查时间将另行通知。

尽管出海不利,但是,FDA没有质疑任何临床数据问题,意味着不确定中的确定性,质控变更较为容易,特瑞普利单抗获FDA批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为利好因素。

业绩方面,2022年Q1,公司营业收入6.30亿元,同比下降61.02%,归属母公司净亏损3.96亿元,同比止盈转亏,去年同期净利3.77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为-0.44元。

产品管线方面,君实生物目前处于商业化阶段产品共有3项:特瑞普利单抗、埃特司韦单抗以及阿达木单抗,24项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超过25项在研产品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

同时,新冠口服治疗药物VV116为催化剂,于5月或6月申请新药上市,较预期进展较快。

两大利好,并且一个与新冠相关,产品管线完备,君实生物值得期待。

小结

回顾下来,4个市值增长的18A生物技术公司,3个都和新冠疫情直接相关。再看全球医药市场,一举超越药王的辉瑞疫苗,一匹黑马Moderna,未知的风险往往意味着彻底的颠覆。因循守旧,或许可以做好,但却远远做不到最好,这也许是本轮疫情带给行业的最大启示。恍然想起,业绩交流会上,曾有投资者质疑为何恒瑞等传统药企错过新冠药物机会,试问该投资者所怀何种心情?或许是“怒其不争”。

不过最新的业绩交流会上,问及会考虑新冠的项目吗?恒瑞负责人回答:我们没做宣传,我们一直在做新冠项目,包括小分子、mRNA、抗体,到一定时候大家可以看到相关的消息。

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祝福国内药企踩准时代的脉搏腾空而上。

本文地址:http://ask.bx9y.com/yiyaozixun/2022-05-09/53695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